「110-2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於5月9日邀請到聯經出版社陳逸華副總編輯談主題「從藏書人到出版人」,希望讓同學們對出版領域的性質、實際工作內容,以及臺灣出版業未來發展有更深入認識。陳副總編輯自我描述是個「嗜書者」,對中文、文學與文字頗感興趣,過去曾於舊書店服務,在擔任副總編輯之前曾任九歌出版社編輯、總書記二手書店店長、臺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臺北文學季文學書塾系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臺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東華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委致詞表示:「大師典範講座作為一門通識課,我們的初衷是透過舉辦大型講座的方式邀請國內外各行各業有相當豐富經驗、學養與成就的學者、專家來跟同學們分享他們如何走上現在這條路,尤其過程中遇到哪些挑戰、困難,又如何克服且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另外,也希望讓同學們通過學者、專家們的介紹而能夠對各行各業的實質內涵與發展有一定的認識,更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今天邀請到長期深耕於臺灣出版界的出版人陳逸華先生,來談他多年在出版領域的觀察、體會、經驗與心得,讓我們更瞭解這個領域的真實面貌與平常罕為人知的故事。」
陳副總編輯先從如何從一個「嗜書者」逐漸成為「藏書者」的歷程談起。他表示:「我個人非常喜歡書,但不僅僅是喜歡閱讀而已,更喜歡去挖掘、瞭解每一本書背後常常不為人所知的故事,而對我來說,這正是一本書、一個作品最吸引人、最令人振奮的原因之一。」接著分享在讀研究所時申請上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以三個月的時間「流浪」大陸東部沿海各大城市,從北部的哈爾濱往南奔馳,且一路上總懷著一顆熱愛書與文化的心。到每一個大城市,陳副總編輯都會去逛逛當地各種類型的書店、舊書店或拜訪當地藏書家,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且不覺得疲憊。陳副總編輯說:「因為我在做我喜歡做的事。」回到臺灣,他勤奮參加各種文藝活動,結識許多老一輩的作家與出版人,後來也慢慢成為一個「藏書家」,收藏很多寶貴、稀罕的書籍。
藏書人陳逸華在追求興趣的路上一步一步成為了真正的「出版人」。陳副總編輯分享:「我碩士畢業後都沒有找過工作,也沒有投過履歷。因參加各種文藝活動而認識一些從事文化工作的長輩,有這個因緣,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拍賣公司做拍賣的圖錄,拍賣結束後,有好幾個出版公司缺編輯找我,就到九歌出版社,大概3、4年,後來又到二手書店,再到聯經出版社。我不會覺得這一路走來自己有多厲害,而是希望同學們能夠相信只要你喜歡一件事情,全然投入的把它做好,你的努力總會被看見的,你的興趣會吸引工作來找你,更理想的狀態是讓工作與興趣形成相輔相成、融和為一的關心。當你骨子裡是樂在工作中,你就會有耐心解決問題,不會覺得累。」
陳副總編輯以一個出版人的角度跟同學們談談出版界的實際情況與編輯的實質工作內容。陳副總編輯認為「印刷品」與「書」是不同的,書必須具備內容,但除內容之外,書還需要經過形式的編輯,例如排版、圖表、封面設計等等,因此,編輯是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重要橋樑。通常,編輯團隊要解決的問題包括:編輯一本書要對書稿熟悉到什麼程度?作者的想像、讀者的期望、市場的現實,三者間的平衡關鍵該從什麼點來切入;編好一本書之後,該透過什麼方式讓讀者知道作者想表達的內容?陳副總編輯分享聯經編輯團隊設計書封面的「心路歷程」,過程中要不斷與作者、設計人員往返溝通,一個設計出爐不被接受,就要不斷的修改、提出新的版本,直到最後與作者達成共識,需要很多時間,更需要編輯團隊的耐心。
最後,陳副總編輯分享他對於「一本好書」的觀點:「經過編輯出來的書,就是一本書。我說的『好書』,是看了覺得非常喜歡,想把它留在身邊偶爾讀一讀,但它不只有內容,而還有經編輯後的優美形式;所以,『好書』是由內而外、又由外扣回內的一種整體的、完美的呈現。」 陳復教授感謝嘉賓並表示:「今天聽了覺得很感動,因為陳副總編輯是很專注、很癡迷於書本身的專業編輯人,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書籍的出版在未來還是有它的不可取代性,『書』還是有可能被當作『藝術品』一般來看待,被重視與珍惜。另外,也看到一本書從書稿到出版真的很不容易,像編輯、校對、封面設計等工作都相當辛苦、要花很多心思與時間。希望對書、出版或編輯有興趣的同學將演講內容當做一個參考,從中獲得啟發,並更進一步勇敢走出你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