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黃玄舜博士談「那些我們該懂的新冠疫苗知識」

 「110-2東華通識大師典範講座」於3月14日邀請慈濟醫院研究部婦女癌症防治中心研究員黃玄舜博士與同學們介紹「那些我們該懂的新冠疫苗知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已進入第三年,人類面對病毒幾乎除「接種疫苗」及「與病毒共存」,已毫無他法。在本次講座中,黃研究員為同學們作簡潔扼要、深入淺出的梳理與說明,對新冠病毒與新冠疫苗有正確的認識。

 黃玄舜博士從地球上生命演變的歷史開始談起。地球上的生命體之所以能繁衍下來,不斷的演變、發展,其奧秘離不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即DNA製造RNA,RNA製造蛋白質,蛋白質反過來協助前兩項流程,並協助DNA自我複製」,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大步驟:轉錄、轉譯(蛋白質生物合成)和DNA複製。新冠狀病毒為具有外套膜的正股單鏈 RNA 病毒,其特徵為病毒殼體表面的棒狀突起物和異常大的病毒 RNA 基因組,而且病毒並沒有一般細胞的完整結構,故不算是個完整的生命體,需要「寄生」於動物細胞方得存活下去。黃博士表示:「我認為新冠病毒在短期間內不會消失,而會以一種足夠讓它擴張其感染範圍的方式繼續存在下去,例如:病毒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將致死率降低,並強化感染力,此即最近看到的新冠病毒變種的主要特徵。」

 黃博士再說明新冠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並啟動運作。新冠病毒會經由呼吸道(鼻腔、咽喉)進入人體,其外型如球體,外殼由脂質膜與嵌合其上的蛋白質所構成,可保護內部纏繞的RNA鏈,而RNA攜帶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突出於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可附著在人類細胞上(人類細胞比病毒大上幾百倍),隨後再伺機侵入細胞。在入侵初始階段,如果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無法抵抗,病毒就會沿氣管攻擊肺部,肺泡細胞同樣富含ACE2受體。一般來說,氧氣會穿過肺泡進入微血管,然後被運輸至身體其他部位;但隨著病毒入侵,處於免疫系統第一線的白血球會釋放炎症分子,同時召喚免疫細胞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最終產生大量包含死細胞的積液,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此時患者血氧會急劇下降,導致呼吸困難,並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此外,新冠病毒感染觸發的免疫系統,會導致某些細胞的表現數量遠超過需要,開始攻擊健康組織,這時候可能發生血管滲漏、血壓下降、凝血及器官衰竭等,甚至導致死亡。

 黃博士表示:「面對像新冠病毒這種新的流行疾病,因為我們身體原本沒有抗體可抵抗新病毒,此時最好的保護方法是打疫苗。人類與病毒的關係,很像蹺蹺板遊戲,最理想的狀態時雙方處於平衡、和諧的狀態,打疫苗讓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與病毒抗衡。」黃博士簡單扼要說明疫苗進入人體後如何啟動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其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是B細胞,其主要功能為分泌抗體對抗病毒,初次分泌與新的抗原相應的抗體後即轉化為「記憶B細胞」,是一種壽命很長、處於休眠期的B細胞,它們在血液中循環,一旦遇到其原來分化來的B細胞曾識別的特定抗原,就可以起始快速而強力的免疫反應。另外,打疫苗之後,體內抗體製造所需時間通常為7至14天,在抗體分泌之前被感染,很可能不是因為疫苗無效,而是體內正在製造抗體中,因此,先打好疫苗很重要。

 到目前為止,新冠疫苗主要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傳統疫苗,採用失去活性死毒疫苗及降低病毒活性後的減毒疫苗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第二種為新型DNA、mRNA疫苗,跳過原本抗體製造過程的中間程序,可以很快速生產抗體,這是新型疫苗的優點,然而同時帶來隱憂:抗體被快速製造,會不會「來不及煞車」、變成無法控制,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此仍有待繼續觀察與研究。最後,黃博士分享選擇疫苗應有的思維:安全性、保護力與廣效度(意即所產生的抗體可以對付不同病毒變種)三大面向須納入考量。除接種疫苗,還可以透過日常生活良好習慣以強化體內免疫力,例如:飲食均衡和食用富營養價值食物、維持有規律、有變化與全面性的運動、提高睡眠品質、注意適時緩解壓力,與朋友聚餐聊天等。

 講座尾聲,有同學提問:「新型疫苗對付抗原的作用,是否可以效仿來防癌?」黃博士回答:「新型DNA、mRNA疫苗的出現可以說是為防癌後續研究帶來了意義重大的突破,證明我們完全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抵抗病毒;癌細胞與病毒結構不一樣,但原理上是相通的,我們期待未來人類能研發出更有效的防癌方式。」另有同學問道:「是不是有些病毒會潛伏在人體或其他物種上,直到有人被感染我們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黃博士認為沒錯,有可能某些病毒正潛伏於人類或其他動物體內,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特別去研究、辨認它們是何種病毒。最後,東華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頒發感謝狀給黃玄舜博士,讓講座圓滿結束。